我的2015剧评之“最遗憾与最沉迷”——《伪装者》

我最喜欢的评论者

青卿:

我的2015剧评之“最遗憾与最沉迷”——《伪装者》

文/青卿 

写完《红色》和《琅琊榜》的剧评,到《伪装者》却不知如何下笔。如题,这是2015年最令我遗憾又最令我沉迷的一部剧。

之前说过,我挺挑的,许多口碑还可以的剧我都没看下去。而《伪装者》,若论全剧综合水平,实在难打高分,硬伤多得难以忍受;可是偏偏就沉迷其中,也因此更增了遗憾。

 

芒果台首播时我看过半集,不巧演的是明镜回忆往事、明台妈撞飞上天的夸张特写,继而是军统特工明台曼丽不顾纪律当街追杀人渣养父……心想这啥玩意儿啊,情节太扯了,虽然披着漂亮军装、演员够帅,可本质还是抗日神剧嘛。

——第一次就这样遗憾地擦肩而过。如果当时看到的是楼诚,我肯定会提前一个月迷上《伪装者》。

 

再看则是《琅琊榜》热播之后了,许多媒体文章都在戏说两剧人物穿越,并有大量楼诚天台CP等眼花缭乱的词汇,对演员的好评不少,貌似很精彩,于是忍不住正式刷一遍——当然机智的我事先做了功课,知道遇到哪些人物必须快进。

同时,一向尊重原著的我,也找到《谍战上海滩》来读,书不长,坐几趟地铁就读完了。

于是我便陷入矛盾中:对原著,基本无感;对剧,既喜欢,又遗憾。

 

我一直佩服几类人:作曲家、画家、小说家(编剧)、各种设计师(我不是设计师我改行了),因为他们拥有的特质令我羡慕。我平时也爱写点儿散文随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好像挺容易。但小说不一样,我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喜欢读好小说,看好剧,佩服作者编故事的神奇能力。

好故事,起码要编得能自圆其说,历史小说则要基本符合史实,然后是情节有吸引力、人物鲜明立得住、情感动人引发共鸣,最后,细节上最好少一些BUG。而《伪装者》在这几个方面却存在着差异巨大的长板与短板。我们太爱其长板,因此也太遗憾其短板。

从小说到电视剧,从头到尾各种BUG不断,作者(即编剧)的风格是“大胆假设,懒得求证”,架子搭得还不错,细节完全不顾。唯一的好处是,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树起来了。再加上演员超水平发挥(这是最长的板),让家国情怀感天动地,同时服装道具摄影音乐等都出色,才拽住了观众的心;但终究遮盖不了剧本的硬伤。

 

先不提剧本大框架的不合理之处,仅是故事的时间线、人物的年龄线,就完全对不上。比如原著中,黎叔的地下党联络站在1919年就暴露了!您确认您加入的是中国共产党?电视剧改成了1922年,但理由是为了省港大罢工,还是与史实相差三年。这让具备起码历史常识的观众情何以堪!

不夸张地说,随便找三个互相关联的事件时间点和人物年龄,加减一算,肯定对不上。

而细节与真实历史的差异也颇多,像我这样略挑剔的观众,一看就觉得不对劲;而更认真的网友则祭出了考证大法,不遗余力去一探究竟——网络时代,真的太方便考证啦!几乎没有什么查不到啊!

比如交通问题,我看剧时就疑惑,明台几次跨省旅程是不是太容易了?上海、香港、军校(在湖南)、重庆,还包括他想带于曼丽去散心的维也纳,基本靠飞机。可那是战时啊,上海、香港、重庆,分属不同阵营!王天风居然能在航班上设局、机舱被军统完全控制?然后我就在乐乎看到了 @隔山灯火 姑娘的考证文《关于中飞机航线的问题》:https://geshandenghuo.lofter.com/post/1d1d3c4b_8db3772,有理有据,佩服佩服。

而这些明确时间线、考证历史细节的功夫,不应该是作者该做的么?(网络作家反而有优势:一边连载,一边有读者帮忙校对、挑错、考证了。)

 

《谍战上海滩》作为一部谍战作品,涉及谍战的情节却并不精彩,漏洞甚多,计策成功的偶然性极大(阿诚急召明台冒领银行保险箱救大姐,是唯一不错的一段);电视剧里新加的最出彩的戏,则是从阿诚捡手表、狩猎行动杀南田,到三兄弟天翻地覆的一夜;而高潮的死间计划,原著和电视剧都难以自圆其说,我只当是看个热闹。

人物方面,明家三姐弟定位较明确(阿诚另说),于曼丽王天风也还算鲜明,而反面角色设置则过于随意:汪曼春如何从一个能令明楼迷恋的痴情少女变成嗜血刽子手?是否从家传的经济学转行学了特工?剧中的解释无法令人信服。桂姨变孤狼就更夸张了,只能说“无巧不成书”。原著里日本人没什么作为,幸亏剧中南田小丸子演得好,让双方的角力更有看头。至于梁仲春的手下怎么弱智到极致,就忽略不计吧。

剧中所有枪战戏都没法看(明楼打阿诚那次除外),用我老爸话说:“不躲不闪只耍酷,敌人反正打不着我;从训练到枪决到实战,都以浪费子弹为目标”。

很不巧,我虽然给全家成功安利了《伪装者》,可是老爸每次过来看几眼,总赶上枪战等不好看的戏份,好不容易拉他看明家除夕夜一场,他又指出阿诚拉的不是伴奏用的京胡!唉我们家遗传的超强纠错能力么?

不过老爸也承认JD戏真好,于是我们一起看了一遍《秋雨》。@

 

下面单说说原著。

以《谍战上海滩》的胚子,改编电视剧挺有难度,可以想象李雪导演接拍时的犹豫。(改编难度更大的是《一触即发》,原著需要忍着生理不适读下去。)

我读《谍战上海滩》,感觉是:沉郁、扭曲、阴冷、孤独,还透着些腐朽的味道。如果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目的是达到了。

作者笔下的明楼,关键词是“控制欲”。虽然书中明台的伪装功夫也很强,兄弟俩“处处要强好胜”,但明楼段位高得多,自诩“天下只有我算人,几时轮到人算我”,几乎算得上无情、铁手、冷血。算计过多,“累得把自己的真面目遗落在了上海暗夜的迷雾里”,连与姐姐对话都在时刻思考算计,从无真性情流露,“他深知习惯成自然,他并非刻意为之……他自己无力纠正……心理已经很不正常。”尤其是明台奉他之命暗杀明楼结果杀了南田洋子(书中是南云造子)之后,明楼居然恨明台不顾手足亲情,把明台臭揍一顿——读者看呆了!变态啊!

也许作者的设想就是这样:长期伪装,孤独压抑,导致心理扭曲;虽是勇士,却不可爱。也许作者有道理,只是读者不喜欢——同样是长期伪装孤独压抑,《黎明之前》的刘新杰就可爱太多。当然这不能算是作者的错,每个作者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腐朽的味道”,就不只是说明楼了。

原著中明楼的控制欲带着旧时代的威权,缺少人味儿,身边没有平等交往之人,连阿诚也只是仆人——“明楼对身边的人要求很严,一是能干,二是缄默。”对姐姐弟弟,虽有亲情却时刻在斗智,真正做到了“在明家我还是说了算的”。对汪曼春,则是完全掌控完全利用,包括性关系(文中有明显暗示),没有丝毫心理障碍——“明楼的嘴可以把最不讲理的话瞬间化为一段掏心掏肺的肺腑良言”,汪曼春怎能不一败涂地。

除了明楼,原著里的大姐明镜也颇让人别扭。且不论小祠堂的马鞭透露出怎样的倾向,单是“你只不过是我家明楼翻过的一本书”,就足以令人发冷。或许大部分观者欣赏到的是大姐的霸气,但恕我接受无力,我的同情分只能加给反面的汪曼春。(读完原著很久才知道作者是女性,莫名惊诧!)

当然,可以说作者描写的就是30年代旧式家庭的女子,带着陈腐的时代印记无可厚非,但明家是怎样以陈腐的家庭氛围培养出一家子红色革命者呢?真的只凭精忠报国的戏文式教育?这样的革命者夺取权力后会创造一个新社会还是重建一个封建威权旧格局?(嘘……)

原著的大姐只有一处让我非常认同:当她得知cjy以GD身份边恋爱边策反明台的经历时,立刻疑心cjy对明台不是真爱,并以汪曼春的痴情作对比:“我厌恶那个疯子的一切,唯独承认她爱人的勇气。”这番话,很贴切地反映了明镜、cjy、汪曼春三个人的性格和爱情观,可惜这一情节在剧中也没有了。

另一处让我打冷战的细节,是阿诚放下心结接纳桂姨:“原谅一个人远比憎恨一个人要愉悦得多。”——此句很好。“阿诚的字典里,从今没有仇恨,充满了善良和忠诚。”——善良当然对,可忠诚从何说起?在明镜明楼安排下接纳桂姨就是忠于明家?“明台追着阿诚跑回去,说:‘阿诚哥改名叫纯孝哥了,不,叫谅哥……叫孝(笑)哥好不好?’”——谅,没问题;孝?孝你个头啊!

我觉得原著里的阿诚名字起岔了,应该叫“阿忠”才对。

 

终于写到阿诚了。(按许多同人作者的习惯,阿诚的名字必须写成“明诚”才能体现其独立人格,但我仅从剧中习惯的称呼来写。)

与剧中男三号、明家二弟明诚的身份截然不同,原著中阿诚只是明家的司机、明楼的助手,从未被收养,只是仆人——“主仆二人,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关系存在着一种‘点到即止’的默契”。即使阿诚在急召明台去银行救大姐的段落,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应变能力(书中此处比电视里更谙心理学),无疑是位果敢机智的优秀特工,但作者描写阿诚与明楼交流,却会用“小心翼翼地窥视”、“不敢吱声”这样的语句;而明楼对阿诚可以直接喝令“闭嘴”。阿诚对明台的称呼永远是“小少爷”,永远用“您”字敬称;而明台对他,高兴了叫声“阿诚哥”,摆架子时就直呼“阿诚”。

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的主仆关系,让看过电视剧的观众无法接受,但这就是作者最初的设置。这设置本身没有问题:书里阿诚15岁才被明楼救下,这个年龄直接做个家仆也不算童工了,而女佣养子的身份说不好听就像个“家生子”,遇到明楼这样的恩人已经非常幸运,“忠诚”二字就这样定位了。

但明家不是一般家庭啊,他们不应该只是儒家的“满门忠烈”,而是“满门红色”呀!若仅因为恩情,仅凭明楼的教化,那么阿诚忠诚的对象是明楼还是其他信仰?作为明楼的助手,可以说,阿诚了解明楼的各种伪装身份,其位置非常重要,无论在CCP还是军统,阿诚必须有审查有备案。组织对于阿诚的信任,不可能只因为他忠于明楼——私人恩情置于信仰面前,显得微小;而明楼对待阿诚的态度,缺失了上下级同志间的尊重,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在刀尖上舔血的谍报工作中,会暗藏危机。可惜,作者没有在原著中涉及阿诚的成长和信仰,所以他就只能是个仆人。

原著中关于明楼对阿诚的态度,唯一的正面描写是在最初明楼救下阿诚时对桂姨说的:“你要折辱一个孩子,你要虐杀一个人,我就偏要他成才,成为一个健康人,一个正常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不会辜负你抱养这个孩子的初衷。”这段明楼的心声在电视剧中删掉了,可惜,这句话其实很符合电视剧中的阿诚。而书中明楼培养出的阿诚,是“健康人、正常人”还是“健康正常的仆人”呢?

有趣的是,当电视剧中的阿诚有了新身份、闪亮起来之后,作者在微博中简述了“阿诚具有独立人格、与明楼分别入党”,似乎弥补了原著中的问题;但从之后出版的《伪装者》剧本版小说及其巴黎番外《烟缸与青瓷》来看,很难说作者真正认同阿诚的独立,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依然是骨子里的不平等。

电视剧中相当多的楼诚互动,到剧本小说里又减少了,整本书恢复了原著的明台主线。有细心观众发现,剧中除夕夜桂姨来明公馆后,阿诚与明楼的经典对话是:“在这个家里我就是个仆人嘛!”“你怎么说话呢?谁把你当仆人了?”而剧本小说中,明楼重要的后半句“谁把你当仆人了”却不见了,教人不由得多想。

“剧本小说”本就是种奇怪的存在。一种是没有原著、只把剧本改成了小说;另一种是原著较单薄,或改编成剧后差异巨大,所以重新按剧本写一遍。后者更加尴尬——作者是否真心认同改编?导演演员的个人意志是否要加入到新作中?是否要照顾观众的感受?至此,作者不再是单纯的小说创作者,难免顾此失彼,导致不伦不类。那倒真不如原著了,原著至少体现了作者独立意志,不受“市场”干扰。而《烟缸与青瓷》这个番外,怎么看都像是一半妥协、一半维持原著人物关系,别别扭扭。

 

下面说说剧中关于阿诚、以及楼诚二人关系的改编。这也是电视剧与原著最大的不同,而这处改动,可以说是提升了整部剧(挽救整部剧的关键因素,则是选对了演员)。

不知剧本改编主要以谁的意见为主,也许是主创团队的集体智慧,又或许与山影的演员配置有关,总之,阿诚的戏份大增,形象更饱满,重要性凸显。也有说法是JD提出明楼原本的角色设置太孤单需要一个倾诉口,所以给阿诚加戏(我查不到出处了,大意如此)。这很重要。不仅阿诚有了变化,明楼也因此有血有肉有人味儿了,各种情绪也能通过与阿诚的互动展现出来,不再冷血孤独。

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戏是,一向稳如磐石的明楼,得知王天风回沪开启死间计划,情绪焦虑,言语间拿阿诚撒气——这种撒气与原著里的霸道完全不一样,就跟每个普通人一样,最无助时只能向最亲近的人乱发脾气,其实也知道自己无理。而阿诚此时的反应,是哄着他顺着他,陪他慢慢平静重回正轨。重压之下的毒蛇,莫名使小性儿的大哥,只有阿诚能理解、包容、无言地宽慰。

对比原著楼台兄弟二人互相斗法暗潮汹涌,电视剧中一姐三弟的明家才是家的感觉。楼诚二人更是情感内涵丰富:不仅有养育恩、手足情、同袍义,还有明楼如师长般的引导、阿诚敬仰追随忠勇奉献,互相信任关怀,默契十足。一个神一般无敌的大哥,配上一个成长中的青年,二者都不再脸谱化,有了鲜活气息。(而kkw在与JD对手戏中的表现力,普遍强于他其他戏份——他偶尔还是有些“表演”的成分,不够自然——在前辈引领下能激发出更好的演技,遇强则强,在《北平无战事》中就是这样。)

电视剧中阿诚被明家收养的年龄降至十岁,这样才可能从大字不识成长为全能型人才(15岁开蒙实在太晚了);对内管家对外秘书,冠以明家姓氏,或许又是“阿诚少爷”;能文能武能挣钱,能骗南田能杀人,这样的阿诚有能力有信仰有真情,方可与明楼并肩。

可是,电视剧中关于阿诚的改编没能贯彻到底,其他人物关系和细节没能配合到位,存在许多矛盾,让观众感觉不是滋味。比如明镜明台对阿诚的态度,忽冷忽热,猜不透亲疏。最鲜明的两场戏:一是原著中写到的,明台奉命刺杀明楼,内心挣扎的是自己杀大哥,而把杀“司机”阿诚的任务派给郭骑云时却毫不犹豫;二是狩猎行动结束,明楼给阿诚处理贯穿枪伤,明台推门看见却毫无慰问的表示。给人感觉,演员们拿到的不是同一套剧本?

这样的安排又让阿诚重添了尴尬:只有明楼真把阿诚当亲人。而这能不能讲得通呢?观众也争执不下。(幸而我们还有同人作品可以自己玩儿。)

 

从播出效果看,《伪装者》算得上是一部“三男主”的剧,很明显,火了男二男三。上一次看到这种效果,还是《英雄本色》。

最早看JD的戏是《闯关东》,对一郎印象很好,却不知演员名字。那之后再没看过他的戏,直到这次与广大观众一样被突然炸飞!

不擅长夸人,在这里语言也太贫乏。只觉得,明楼那些“过于正能量”的台词,换了别人演,只怕我会忍不住换台。有一条不知是真事还是段子的微博说:一位姑娘看完《伪装者》想入党——从全剧看可能还没到这地步,但以JD和刘奕君呈现的几场戏,这种触动人心的效果,一点儿也不夸张。

想起 @会说话的人偶 的同人小说《夜行》里的一句:“明楼说话一直很有洗脑效果,被他盯着眼睛说话的时候,效果加倍。”哈哈,这正是JD演出来的效果,网友称为“嘴炮”。而汪曼春无疑是最深受其害的。2016除夕那天官博放出“未播片段”,JD真是太出彩了! 几大段明楼与汪曼春的对手戏,都是体现楼春关系的关键情节,被删剪实在太遗憾!

为了塑造明楼,JD从不到150斤增肥到170斤,自己还不满意觉得应该到180以上更好。我承认明楼胖一些效果更好,但是,一定要这样追求效果吗?又不是演杨贵妃!而且原著里明楼是瘦高个儿,他若就这么瘦着演,会有谁不满意么?如此敬业,唯有拜服!

《伪装者》中JD所有戏,几乎挑不出毛病,气韵、形体、微表情、小动作,尤其是要人命的气声台词,绝对是超一流的水平!太高兴,年轻演员中终于也有了这样的人物!JD与鱼旦,是我2015最大的惊喜!

搜索了JD前些年的电视剧作品,剧本大都不算好,连“凌远cut”、“荣石cut”网友都强忍着才能看下去,即使是JD的高超演技也弥补不了烂剧本(唯一例外是《温州一家人》的黄志雄,可惜是客串,太短)。而《伪装者》算是JD成功挽救的一部中等水平的剧本吧。有媒体说,JD遇到明楼这个角色,很幸运。我觉得说反了,是明楼遇到JD很幸运啊。

所以我还是觉得遗憾。这么好的演员,何时能遇见配得上他们的好剧本?

 

Kkw自己说,他爱景琰胜过阿诚。但从效果看,他塑造的阿诚比景琰成功(方孟韦也比景琰演得好一点点)。这与角色的复杂性有关,我觉得也与合作的演员有关。

再对比之后的烂片《他来了请闭眼》,李熏然虽然戏份不多,但kkw游刃有余,从日常的放松状态到与鱼旦的生死博弈,都还算出色。

看到他的进步,很欣慰。这半年多,很不容易。希望未来他能呈现更多好作品。

 

明台,剧中与书里差别很大,少了心计斗狠,多了善良亲情,又因为莫名的情节设置与奇葩的枪战戏风格,导致双商掉线,被藤田称为“最优秀的特工”恐怕也不太好意思。不过还是可爱,一个帅字也许能让人忘掉其他。当然,如果胡歌再年轻几岁演,效果会更好。

几位大配角的戏都不错,尤其是刘奕君的王天风、岳旸的梁仲春。想当年《大染坊》我是刷过好几遍的,可是想不到这就是赵老二赵东初呀!

另外特别要心疼一下cjy的演员,真的是剧本的问题。原著里cjy虽然面目模糊,但至少算不上面目可憎,是改编太恶意太无脑了。而且化妆师和摄影角度也有问题吧?看日常照片和国剧盛典,都比剧里强不少。

 

前面说过,《伪装者》服装道具摄影音乐等都挺出色。三兄弟人帅衣靓太养眼,甩风衣简直叫人喷鼻血,观众甚至会爱上汪伪制服。

道具方面说来有趣,剧组估计想不到,网友会夸张到,把剧中每个道具截屏、放大,一个个去考证。日文文件被翻译出来,发现驴唇不对马嘴;报纸、日历,用来核对日期找bug;人物档案、枪支型号,处处查个底儿掉。同时,台词中出现的汪芙蕖明楼在法国的经济学教职、阿诚在苏联受训的伏龙芝,也纷纷被考证、质疑。太好玩儿了!

盼望着,未来能有电视剧,让观众挑不出半点儿毛病,哈哈!

音乐方面,主题曲加上一系列的BGM,一开始没觉得怎样,看多了越来越有感觉。《诉衷情》,由于片尾配的画面多是明台与cjy或曼丽,所以“你的言语你的思想也时常教人神往”这么涉及精神层面的歌词,第一反应是明台唱给cjy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但是再琢磨,就觉得是阿诚向明楼诉衷情,或是明台对老师也说得通——全剧没有谁的“言语思想”的蛊惑力能超越双毒了;向“精神导师”倾诉衷肠,“从今后就不再彷徨”,再贴切不过。可是可是,这么一解释,其他歌词就太深情款款了吧。所以不能全怪CP粉曲解原意,实在是你们本身就带着太多暗示嘻嘻!

 

对比《琅琊榜》,《伪装者》的配音问题似乎没那么严重,除汪曼春外,其他主要角色都是演员自己配音,效果当然好得多。当然,若能尽量使用现场收音更好。

但日语部分嘛,实在别扭。

明台和桃子小姐,嘴型是汉语,配音是日语——没办法,演员不会日语嘛。

南田、藤田和高木,演员都是日本人,有时便又反过来,嘴型是日语,配音是日语味儿的汉语。其实南田的演员松峰莉璃中文还不错,是自己给自己配音,但拍摄时大段戏依旧用的日语。所以在“未播片段”里看到,kkw与松峰莉璃在现场是日语+汉语对戏的。

其实这在国剧中太常见了,好像没什么可批评的。但是跟隔壁的《红色》一对比,难免汗颜。鱼旦、赵健(长谷)的日语,高岛真一的汉语,李天柱的苏北腔,那是下了多少功夫呀!

后来看《他来了请闭眼》,居然用英语、汉语直接对戏,普通话、粤语自动切换,难道双方脑子里自带同声传译?拜托能不能认真点儿?

上次刷“黄志雄cut”,日跳带阿雨在马赛的圣母大教堂买吊坠时,JD口型是merci,法语谢谢,配音时却变回了中文谢谢。这种细节,太可惜了。(是不是该剧所有涉及法语的地方都用了汉语?我没看全剧。)

山影的精品概念,要过语言关呀!

 

从小说到电视剧,《伪装者》的主旨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黑暗中的压抑变态”变成了“伪装面具后的暖暖亲情家国情怀”。侯鸿亮表示他们就是要突出亲情,不过大结局时明台在藤田面前只强调亲情却显得可笑,拉低了全剧的精神高度。

如果说此剧的亲情戏感染力能打100分的话,家国情怀能得到140分以上(满分150)。前者的扣分项是改编过程中角色关系没能完全吻合;而后者的呈现,几乎全靠几位演员大爆发的演技。我无力详述,只能说,自己和许多难友一样,毫无抵御能力地入坑。

而入坑的一个重大诱因,是楼诚。

 

这是一对神奇的CP——作为一个落伍之人,我是因《伪装者》、《琅琊榜》才百度了啥叫CP,它的本意只是配对,与性别无关——有姑娘评论,从楼诚这对CP身上,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美好。这话不算夸张。

楼诚有太多关键词:家人、兄弟、战友、知己、soul mate、信赖、默契、报国、信仰、隐忍、牺牲……暗夜潜行,能有一人这样相携相伴,生死托付,何其幸运,异常动人。

而CP粉想要锦上添花,便也可以理解。不过我初识这个圈子,还是吓了一跳:想不到能有这么大能量:写手、画手、剪刀手,延展、创意、黑科技,要什么有什么,且不少专业级别的神人。大开眼界。(不过发现有的GN年纪过小,还是有些担忧。嗯嗯我还是挺保守的。)

 

第一次接触同人作品,不可避免又百度其定义,得出自己的理解:《西厢记》是《莺莺传》的同人文;《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同人文;《红楼梦》后四十回很可能是前八十回的同人文,哈哈。

楼诚的同人作品数量太多,从《伪装者》播出没多少天就开始,逐渐成井喷之势,且还在不断增多中。也许大部分业余作品水平一般,不过精品也不少。令我钦佩的是,许多作者不仅创造力强,更有严谨的创作态度,无论她是专业还是业余,“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对自己负责,也对心目中的楼诚负责。

由于原作(小说&电视剧)情节集中在1939-1940年的几个月之内,所以,之前二十几年、之后数十年,大面积留白,同人作者自可发挥;而原作中存在的那些遗憾的不完美,给人更多想象空间。所以很多同人文的楼诚,避开了原作中的种种不合理,以更多种可能性存在着,闪耀着,继续着他们的大爱。

爱这些生机勃勃的作品,爱这些笔下千钧的GN,爱她们创造出的更有生命力的楼诚。遇见他们和她们,何其幸运!

于是贪心如我,又有新的遗憾:

一是绝大多数同人作品都涉及耽美题材,使我很难把优秀作品分享推荐给更多朋友。其实我最喜欢的几篇,主旨都不在情爱,即使去除“锦上添花”的内容,也是非常动人的佳作。

二是楼诚圈子纯女性。想想也挺好玩儿,原作者是女的,忠实观众女性居多,同人作者也都是GN。好奇男人们怎么看待这部片子呢?

 

回归到最大的遗憾,就是此剧综合水平依然距离精品太远,完整性远远比不上山影之前几部大作。而它精彩的部分又太令人沉迷。这一矛盾,真教我纠结。

希望未来,能有让我痛痛快快完完整整去爱的作品。而现在,且让我们继续爱楼诚。

~~~~~~~~~~~~~~~~~~~~~~~~~~~

附上面提到的几篇著名的考据和推理文,拜服!

https://jsgxhwns.lofter.com/post/1d6a58a6_8c6cb68《剧中出现的小道具们》—— @ASCII糊了 

https://bentochan.lofter.com/tag/%E4%BC%AA%E8%A3%85%E8%80%85%E8%80%83%E6%8D%AE《伪装者二周目细节和历史小考据》—— @便当当 

https://tofou.lofter.com/post/1d721f52_8cf10b3《明诚巴黎猜想》—— @豆馥 

评论
热度(1176)
  1. 共1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花间一壶 | Powered by LOFTER